|
|
|
| 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1集课程复讲 |
|
夏慧容学长 |
|
|
1.如何教导孩子接电话的礼仪? 接电话的礼仪: ① 首先问好,告知对方自己的姓名,并询问对方找谁。如“您好,我是小王,请问您找哪一位”; ② 假如找的人在家,要礼貌的告知对方等一下,并代为传唤。如“请您稍等一下,我去叫XX过来”; ③ 假如找的人不在家,要礼貌询问对方的姓名及联系方式,并询问来电者是否留言;如“不好意思,XX不在家,请问您是哪一位?有什么事我可以转达给XX的吗?” ④ 假如来电者有急事,就可以把XX的行动电话告诉对方。 ⑤ 挂电话时,要等对方挂了电话,自己再挂电话。如“叔叔,再见”。 2.谨言慎行要从哪里做起? 一言兴邦,一言可以丧邦,谨言慎行要从“言行”的根本做起, 言行的根本在一个人的念头,真正会修身的人在起心动念中谨慎,当念头都能谨慎,言语行为就不会有太大的偏颇。如:「谨」这个部分,就是常常要谨慎,不可以浪费时间,不可以糟蹋食物,这种奢的念头、贪的念头、懒的念头、不敬的念头一起来,马上就要把它调伏下去。 3.弟子规中的“谨”可以训练一个人的哪些能力? 谨的教诲可以训练人的三个能力: 第一,自制力。 “朝起早,夜眠迟;老易至,惜此时”,就是一个人能够生活有规律,绝对不要常常睡懒觉。“对饮食,勿拣则;食适可,勿过则”,所以在饮食方面他也懂得节制。第二,独立生活的能力。“ 置冠服,有定位;勿乱顿,致污秽”。动物归原,把每个人应该做的工作、应该尽的本分回归给本人,他的人生才会过得充实,才会过得问心无愧,这样才会圆满。 第三,做事的能力。 “事勿忙,忙多错;勿畏难,勿轻略”;“事非宜,勿轻诺;苟轻诺,进退错”,这都是做事的能力。 4.为什么现在父子无亲? 现代父母很努力赚钱,都没有时间陪孩子,有的家长为了虚荣、为了面子,又把孩子送去补一大堆东西,孩子愈学愈厌烦。所以现在的孩子跟补习班老师亲,跟佣人比较亲,这样的心境、这样的情绪,作为父母的没有察觉,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,不知道孩子每天在做什么,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父子无亲。所以,要真正花一点心去了解孩子的心情,孩子的想法、看法才行。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,才容易进一步教导孩子。 5.“朝起早,夜眠迟,老易至,惜此时”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做到?历史上有什么例子? “一寸光阴一寸金,寸金难买寸光阴”,人生很短暂,我们要用这个短暂的生命,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,对得起兄弟姊妹的照顾,对得起成长过程中非常多长者的提携,对得起我们国家对我们的诸多照顾。明代画家文嘉诗曰:“明日复明日,明日何其多;我生待明日,万事成蹉跎”,人从生下来就在向死亡迈进,不能让光阴在不知不觉当中流失掉。人生最大的遗撼是,有很多事很重要必须做,而自己想帮忙却心有余而力不足。所以不要让人生有这样的遗憾产生,就要赶快积极努力提升自己的智慧。因为只要有智慧,人生的问题绝对可以迎刃而解。人生第一要事不是赚钱而是开智慧,增长智慧。没有智慧,人生就会下错很多抉择,而要弥补这些错误的抉择,要耗掉人生大量的时间。所以人生要有所取舍,要赶快拿更多的时间来好好跟圣贤人学习。要珍惜好时间,要人生当中要先立志,规划好人生,立下短期、中期、长期的目标,屏息不必要的应酬、言语、忧前忧后的烦恼,把足够的时间用于学习。 如:司马光用十九年的时间,完成了重要典籍《资治通鉴》。他为了怕自己睡太多,所以用木头做了一个圆形的枕头,只要稍微翻一下,可能就滑下来,所以他只要醒过来了,已经稍微休息了,就马上再继续工作。 王阳明先生曾经提到一个人“志不立,无以成事”,一个人没有立志,这一生能不能把事做好?不可能,所以要能珍惜时间,首先还要先立定人生的志向。一个人要能珍惜时间,还要从对人的恭敬开始。当他对父母、对关怀他的人都能恭敬,他就不愿意糟蹋自己,而让这些关爱他的人伤心难过。所以当一个人他懂得去完成他人生的本分、使命,没有人去推他,他也会快步向前。 有一位智慧者曾经说过,他说一个人从生下来只有一件事没有停过,就是从生下来就一直往死亡的大路迈进,从没有停过。 明代画家文嘉的诗“明日复明日,明日何其多;我生待明日,万事成蹉跎。” 6.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珍惜时间的好习惯? 家长要先树立珍惜时间的态度,进一步要教导孩子珍惜时间。有一个家长,刚好孩子游手好闲不爱念书,这个家长很希望能够引导孩子对时间有所重视,他就找了一条八寸长的木棍。干什么?找了一条八寸长的木棍,很多小朋友一听,说:打他!打人用八寸长,太恐怖!他父亲拿了一个八寸长的木棍,就跟他说:人生就好像这一条长长的木棍,八寸代表八十岁。当你二十岁以前,你还没有能力帮助家庭、帮助社会,你只能接受大家对你的服务、对你的奉献。这一段你帮不上什么忙,所以要砍掉。就拿一个斧头把前面两寸怎么样?切断。这个动作,给他的孩子震了一下。 他接着又说:人六十岁以后年老体衰,对家庭、对社会也贡献不大,所以这一段我们也要把它去掉。就再砍了一下。接下来这一段,他的父亲又把它分成三份:接下来这些时光,你光是睡觉就用掉了三分之一,所以要砍。这个孩子开始有点紧张了。父亲接着又说:你每天要吃饭、要洗澡,要一大堆生活作息,都不能省的时间,这一段也要再砍掉。孩子就说:爸爸,你别砍了,我知道了。他爸爸说:你不知道,人还有很多时间是生病躺在病床上,这一段也要砍。他的儿子去拉他的手:爸爸,我以后不浪费时间了。儿子,你不懂,你每天又讲了多少废话。确实引导孩子要有正确的观念,也需要我们为人家长用许多的善巧方便,因为现在孩子不喜欢听大人说教,所以这些时间点我们也要好好去掌握。 7.为什么说爱惜身体也是力行孝道? 这里提到一个人的整洁习惯,俗话说的整洁为强身之本,当一个人真正爱惜身体,其实也在力行孝道,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”,《弟子规》也说“身有伤,贻亲忧”。孔夫子在《论语》里面提到一句教诲,说道“父母唯其疾之忧”,父母最担忧的就是孩子的疾病,这个“疾”我们可以当作生病看,也可以当作坏习惯、坏毛病看。“疾”字我们可以广义来解释,就是在身体健康、在为人处世当中,都不要犯不好的过失,以致于让父母担忧了。一个人很爱惜身体、很爱整洁,也是对别人的尊重。所谓“自重而后人重”,当你自己重视整洁,穿衣服也穿得很整齐,人家就会敬你三分。当别人瞧不起我们,我们首先不要责怪别人,要先怎么样?先反观自照,看看自己是不是在这些礼节当中有所缺失。 8.为什么要养成整洁的习惯?如何养成? “晨必盥,兼漱口”,早晨起来洗脸刷牙,不仅保持脸部及口腔清洁,更使精神焕发,有个好的开始。人与人每天在言语当中的交谈很多,所以这一定要注意。吃宵夜确实对身体有不好的坏处,吃宵夜的人口臭的比例很高。“便溺回,辄净手”。大小便后容易沾有病菌,所以上完厕所,要先把手洗一洗,时时注意到手上的清洁,才合乎卫生。这些生活起居习惯,看似平常,却很容易疏忽,这些小处、近处若做得中规中矩,何愁不能成就大事业呢。 9.为什么仪容要端庄? “冠必正,纽必结;袜与履,俱紧切”,这是提到一个人的仪容要端庄。外出上学或办事,从头到脚,服装仪容要整齐,不仅端正自己的身心,也是和人接触的礼貌,不会让人产生厌恶。古代的人很注重仪容,他们时时提醒自己要“三正”:第一个帽带要正,第二个裤带要正,第三个鞋带要正。 鉏(chú)麑(ní)触槐的故事:晋灵公派鉏麑去刺杀赵宣子,鉏麑被赵宣子的仪容、威仪所感动,认定赵宣子绝对是国家的栋梁、是人民的主人,不能杀他,因为是国君交代他的事,假如他没有做,他就没守信用,所以鉏麑当场就对着那棵槐树就撞头自尽。当一个人仪容端庄,就能赢得他人对他的尊敬。也由于这样的恭敬态度救了自己一条身命。
感恩老师,感恩所有付出的人。
|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